前往中央內容區塊
:::

龍舟賽辦理沿革

臺南是臺灣龍舟競賽的發源地,可溯源至300年前(註),為傳承民俗體育之固有精神,結合文化、觀光旅遊及體育賽事,達到國際交流及行銷地方文化目標,提升國民參與度進而帶動文化觀光事業成長之最佳活動項目。

臺南龍舟錦標賽之舉辦最早追溯至民國15年,斷續舉辦35屆後,民國51年曾因故中斷10年,後於民國62年才恢復舉辦,一直延續至今。總計舉辦超過79屆龍舟賽,開放國內外熱愛划龍舟的選手於臺南運河競渡,每年平均約有160隊以上參賽,至2003年時,開始將龍舟競賽移至夜間舉辦,降低夏季白天暑氣侵擾,因而受到市民歡迎,並且也是全國首創夜間划龍船比賽。
2006年改型態,以國際性為號召,更名「臺南市國際龍舟錦標賽」後,共有122隊參加,其中冠軍還可獲得24萬元獎金;至2014年時,參賽隊伍已暴增至220隊,比賽選手更高達5,156名,破往年參賽紀錄。2018年為提高參與熱度,各組獎金再加碼,最終獲勝隊伍可獲得高額獎金,共計新臺幣30萬元整。

為延續龍舟文化並創新習俗,避免整體活動僅限競賽本質,於2016年開始轉型辦理端午龍舟嘉年華,且為讓學齡前的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及文化意涵,持續籌辦饒富創意、佳評如潮的娃娃慶端午;此外,運河旁安排特色小吃、藝文表演等活動,豐富多元,打造為端午嘉年華,供闔家大小參與體驗,2017年更突破20萬人次共襄盛舉,並於2018年入選臺灣觀光新年曆全國級活動。

為了顧及選手及競賽的安全,本市於2018將使用近20年8艘大型傳統木製龍舟全面汰換,同時為維持臺南龍舟之傳統,委由屏東東港鴻榮工程行洪全瑞師傅打造8艘木製龍舟。該龍舟全數使用香杉木打造,而木造龍舟有別於一般縣市使用之玻璃纖維龍舟,施作程序繁複,細則從選材、鋸木、曬材及蒸木,大則到模具製作、雕刻、彩繪上色等工序,無一不考究,終歷時10個多月才完工,並於2019年首度亮相。

註:臺灣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〈赤嵌筆談〉中即有如下紀錄:「自初五至初七,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,杉板魚船爭相奪取;勝者鳴鑼為得采,土人亦號為鬥龍舟。」黃氏於康熙61年6月前即奉派來臺,所以筆下所描述「鬥龍舟」情景,即是西元1722年(康熙61年)其所見郡城端午佳節的盛況。因此早在300年前(1722-2023),臺南(郡城)海口淺處即有鬥龍舟習俗。